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钱书忠 姚红)“我这个养殖场是农行扶持起来的,没有农行贷款的支持,我的事业就不会有这么顺风顺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农行拉了我一把,帮助我走出困境,圆了我的创业梦想!”提到农行隆回县支行的贷款支持,当地创业妇女无不发自内心的感激。
走进隆回县农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家家由妇女创办的种植场、养殖场、加工厂,在春日暖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呈现出一派红红火火、生机勃勃、繁荣兴旺的景象。据介绍,这些妇女创办的种植场、养殖场、加工厂是农行隆回县支行贷款扶持起来的,也是该行引导、鼓励妇女参与巾帼创业结出的硕果。
据了解,近年来,该行针对打工妹、女青年、下岗妇女创业现状,组建专业服务团队,整合客户资源,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强与政府沟通,加大信贷投放,全力扶植“巧媳妇”们发家致富。2015年,该行累计投放妇女创业贷款3000多万元,先后支持全县600多名妇女奔上致富快车道。
打工妹创业“不差钱”
现年30岁的刘时娥外出打工先后在建筑工地当过小工、在制衣厂当过清洁工、在老板家当过保姆。由于文化低,她只能干些技术含量低、工资待遇低的体力活,赚的钱少得可怜。
2013年,她辞去保姆工作回家后,决定利用自家庭院一片空地建个野鸡养殖场,发展生态野鸡养殖,但手中的积蓄不够建个养殖场。正在苦恼之际,她得知农行隆回县支行有妇女创业小额贷款。短短5天时间,她就顺利拿到了5万元贷款。
有了起步资金,她订购了1000多只野鸡苗及饲养辅助设备,当年就实现纯收入3万元。后来她扩大野鸡养殖规模,实行自繁自养自销,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同时,加强学习,向专家请教饲养技术和管理经验,搞好场地卫生和消毒防病,防范疫情,并注意收集市场信息,掌握市场行情。近两年来,她把养殖场搞得风生水起,经营红红火火,每年的经营利润超过10万元,她由此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创业带头人,被当地村民亲昵地称为“野鸡司令”。
下岗妇女创业“不缺钱”
在隆回县马氏牧场里,马玉珍指着正在吃草的西杂肉牛,对前来了解生产发展情况的农行隆回县支行负责人说:“没有农行的大力支持,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现在我这里的黄牛、水牛、西杂牛存栏量达500多头,去年的产值达1600多万元,净利润360余万元。今年的产值可望突破2000万元,净利润有望突破400万元。”
现年46岁的马玉珍是一名下岗妇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她所在的单位因经营亏损严重被迫改制。没了工作的她为谋生计,便将政府给的安置费在县城租赁一间门面做起了副食经营。由于门面租金高、生意不好做,她赚的钱只够维持日常开销。正当她为生计犯愁时,有朋友给她提供一条市场信息,说现在的牛肉价高货俏,要是能发展肉牛养殖定能赚大钱。听到这个信息,她如获至宝,立即着手创办肉牛养殖场。
2012年春,马玉珍把租赁的门面和店里的商品全部转手处理,又向亲友借款,累计筹集资金150万元准备回乡创办马氏牧场。由于投资大,建起牧场和购回种牛后,她便遇到流动资金短缺的困难。当地农行了解她的情况后,迅速派出客户经理对她的马氏牧场进行调查、评估,不到一个星期,她的贷款便审批发放到位。在当地农行的支持下,她拿到了50万元贷款,帮助她度过了经营难关。现在,成了大老板的马玉珍被省、市、县评为“科技示范户”、“致富女能人”,她的马氏牧场被确定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致富后的她不忘乡亲,带领本村30多名乡亲养殖肉牛,一起发家致富。
女青年创业“不愁钱”
高中毕业后的陈梅因没考上大学,刚满20岁的她就被父母逼着早早嫁人生子。而敢闯敢干的她不甘心整日围着锅台相夫教子,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获得一条致富信息,使她产生承包水库养鱼养鸭创业致富的想法,但由于她刚建立家庭,经济底子薄,积蓄少,创业资金成了大难题。
正当陈梅为资金犯愁时,爱上网查看新闻的她获知农行有创业贷款。于是,她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向农行隆回县支行提出贷款申请。没想到农行第二天便派客户经理来她家调查,并及时帮她整理申请贷款资料。不到一周的时间,她就拿到了15万元贷款。
有了创业启动资金,陈梅和丈夫便在承包的水库边建了个简易工棚,把生活用品搬到工棚里,白天吃在工棚里,晚上睡在工棚里,边养鱼边养鸭,逐年扩大养鱼养鸭规模,增加经营利润。仅3年时间,就当起了小老板,圆了她的创业致富梦。2015年年底,她被县妇联、县团委授予“巾帼致富标兵”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