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钱书忠 姚红)农民闯市场,信用必须讲;农民要致富,必须讲信誉。在隆回县山界回族乡千秋村,村主任丁祥芳跟笔者讲起诚实守信、发家致富的经历:“我最早从贷款1万元养牛起家,每笔贷款都准时还清。真是信用生金啊!我靠诚实守信致富,家里的财富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现有碎石场、石灰厂各1个,固定资产达200多万元。”在山界回族乡,像丁祥芳这种靠诚信立“身”、信用生“金”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10多年前的千秋村,不仅是个偏僻小山村,也是一个穷山村。村民居住低矮的土砖房,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仅有的收入来源就是种点经济作物卖钱贴补家用,或是外出打工挣点零花钱。村主任丁祥芳感慨地说:“因为太穷,千秋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穷则思变,上世纪90年代末,村里一些有经济头脑的农民,开始跑生意、做买卖,并到农行申请贷款。但是其中个别农民不讲信用,贷款不还,有的甚至有钱也不愿还贷,以至不少农民暗中相互攀比,欠贷欠息,致使农行不敢再将贷款投向千秋村。
2009年,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吹进了隆回县,千秋村被列为全县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祖祖辈辈穷怕了的千秋村群众急切地希望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发家致富。但办厂、开店、创办农庄,那一样都需要资金,可是穷得叮当响的千秋村农民从哪里弄钱来发家致富呢?这个大难题,使得千秋村农民又想到了农行。
可是“热脸碰上了冷屁股”,这次农行客户经理让满心欢喜前来申请贷款的千秋村农民碰了个硬“钉子”,就是不愿放贷!为啥?客户经理讲的话也理直气壮:千秋村农民不讲信用,怕贷款投放出去像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一边是“农民难贷款”,一边是“农行放贷难”。农行遇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但不能因为个别农户不讲信用而让大多数农民贷不了款,也不能因为农村信用环境差,就关起门来不开展信贷业务。
为破解这一难题,农行隆回县支行一方面组织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活动,以95%的农户无不良信用记录、无违法违规行为、无治安刑事案件作为信用村评定标准,以诚实守信、无不良信用记录作为信用户评定条件;一方面通过典型引路等方法,培养农民的信用意识。他们在千秋村选择9户有经营头脑、人品好、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民,通过“有能力抵押担保,无能力村集体担保”等形式发放贷款,支持他们兴办加工厂、小农庄等,一年下来,9户村民都赚了个盆满钵满。
“有了钱,我们马上就偿还了农行的贷款。”9户村民对于农行“拒贷”一幕“印象”太深了,对于农行帮助他们率先致富,每个人都发自内心的感激。而同样深受“震动”和“刺激”的是当地的党政领导:“发展经济没有资金不行,没有农行的支持不行,没有‘信用’更不行。”从此,“信用”成了当地党政领导大会小会必讲的话题,他们不仅帮助农行收贷收息,而且还运用行政手段对赖账户进行制裁。
看着别人靠“信用”挣了钱,发家致了富,许多千秋村农民心动了。2012年3月,经当地党政多方协调争取,千秋村40多户农民通过“有能力抵押担保”等形式,贷了140万元。一下子,千秋村家庭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至2015年12月底,全村家庭加工厂猛增到56家。赚了大钱的村民没有忘了农行,家家户户都按时偿还了贷款。
千秋村农民靠信用生财,它就像一块磁石吸引了山界回族乡的村村寨寨,点燃了周边山村农民的创业激情。老屋村从2014年起,分三批贷款150万元,建成家庭农副产品加工厂27家,形成独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群,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谈起这些变化,该村支部书记马文乐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村干部带着农行客户经理上门收贷,村民背后骂村干部‘吃里扒外’。2015年底,部分村民的贷款即将到期,农行客户经理找到村委会,要求村干部协助收贷,我让农行客户经理到村委会办公室等着,打开扩音器在广播上一吆喝,一个上午60多万元贷款本息全部到位,分文不欠。”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千秋村农民靠着良好的信誉,赢得了农行的信任。现在贷款不仅手续简便、利率优惠,而且授信额度大大增加,单笔贷款可达50万元。截至目前,仅千秋村农民贷款总额就已超过500万元。
“靠信用发家,靠诚信致富”,这不仅成了千秋村农民的共识和新理念,也成了隆回县农民的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