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银行
农信社推进金融扶贫工作的困难与对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卿柱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随着中央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各大银行纷纷行动,大力布局扶贫开发工作。对于深耕“三农”几十年的农信社来说,扶持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户发家致富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金融扶贫工作在农信系统内逐渐铺展开来,如何更好地做好此项工作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困难:潜在的风险因素较多。

  信息不对称,难以获得真实的情况。一是经济体制的变革,使得农户的隐性收入难以掌握。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务收入成了农村家庭创收的主要渠道,但这部分收入却难以核实,造成了部分家庭表面贫困实则富有,个别家庭看似宽裕实则贫困。二是涉农补贴增多,难以有效甄别。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扶贫政策和补贴项目,部分贫困户已脱贫,但故意掩盖真实情况继续骗取扶贫资金。三是部分农民素质偏低。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觉悟有偏差,在面对利益之争时,互不相让,给调查和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

  贷款风险较大,信贷员积极性不高。近年来,随着农信社对不良贷款追责问责的力度加强,信贷员的风险意识和慎贷意识爷明显增强。贫困户属于弱势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素质和能力偏低,创收的渠道十分有限,扶贫贷款的风险明显要高于其他涉农贷款,在这样一种情形下信贷员发放扶贫贷款的意愿不强。

  信用环境不理想,坐、等、靠的思想严重。尽管农民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有所提高,但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环境依然不尽如人意。以新宁为例,新宁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目前各项贷款余额为16.96亿元,其中表内不良贷款1.43亿元,此外表外仍有不良贷款4.56亿元;表内外不良贷款占表内外贷款总余额的27.83%。如此高企的百分比表明,当前在农村仍有大量的农户有钱不还、故意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极大地破坏了农村的信用环境。此外,对于贫困户来说,本身经济条件较差,长期接受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资助,坐、等、靠的依赖心理严重。在整体信用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扶贫贷款很容易演变成为扶贫资金,最终有借无还,这无疑大大加剧了金融扶贫工作的难度。

  小额信贷难以满足扶贫需求。贫困户往往缺乏有效的保证和抵押,为此农信社往往只能向他们发放2-3万元的小额信用贷款。但是,小额信贷无法满足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所带来的资金需求。这些生产经营具有所需资金量较大、生产周期较长、初期投入多、风险大以及见效慢等特点,而小额信贷具有还款周期短、放贷与回收成本高、额度小等特点,供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对策:政社携手共克难关。

  坚持政府主导,做实评级授信。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单靠农村信用社的力量很难做到精准扶贫,而扶贫工作作为一项公益和民生项目也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地方乡政府尤其是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对基层农户的基本情况十分熟悉,农信社应积极积极借助政府的力量,发挥政府在评级授信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从而实现精准授信。一是组织群众申报基本情况。做好扶贫工作宣传,动员群众按照有关要求对自身的家庭收入、各项财产和支出情况进行申报,为信息采集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组织开展评议。农信社应根据每户村民上报的基本情况,组织驻村干部、村支两委、党员代表进行民主评议,对符合帮扶条件的农户进行评定。三是进行公示。对经认定的贫困户在村子里张榜公布,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进一步确保公平、公正。

  争取政策支持,降低信贷风险。金融扶贫作为一项公益性项目,政府有责任承担一定风险,农信应主动争取政府财政支持。一是建立风险基金。建议由政府财政出资,按照扶贫贷款总额的10%-20%建立风险基金,若扶贫贷款最终无法收回则可由风险基金弥补。二是争取税收优惠。作为一项惠及民生的项目,扶贫贷款的利率定价必然较低。对于利润低、风险高的扶贫贷款,农信社应争取获得税务部门对扶贫贷款的免税政策。三是争取人行支农再贷款。以扶贫工作为契机,积极向当地人行争取支农再贷款,并请求人行给予更低的贷款利率,进一步增强农信社的支农、扶贫能力。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一是继续狠抓不良贷款清收。农户的攀比思想严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农信社要继续协同法院、公安等司法部门对赖账户展开强力的依法清收,对影响恶劣的典型要采取依法拘留、张贴黑名单的方式进行打击,形成强大的震慑效应,促进农户树立借款必还的诚信意识。二是推进信用村镇的建设工作。继续与人民银行、工商、税务、地方乡镇等部门合力将信用村镇的建设工作推向深入,加大对信用村的激励,引导农户从“要我守信用”到“我要守信用转变”。三是加大对失信户的惩戒力度。法律发面,对到期不能归还的贷款一律进行依法诉讼,保障对债务的追索权;舆论发面,要加大对失信黑名单的曝光力度,给失信户施加较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在政策方面,对一些获得相关低保等涉农资金补贴失信农户,要请求民政、社保、农业等部门停止相关惠农资金的发放用于偿还贷款。

  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是一个系统长久的工程,仅靠“撒胡椒面”的方式显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一是支持龙头产业。信贷投放要向当地优势产业倾斜,支持农户“抱团取暖”产生致富的集群效应;积极培育、引进和鼓励本地涉农企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或“专业合作组织+市场+农户”等模式,支持重点村和农户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进一步促进低收入人群增收。二是引入多种担保方式。在原有多户联保、个人担保的基础上,引进担保公司担保、农村房屋抵押担保的方式、合作社为农户担保等模式,进一步增强贫困户的融资能力。三是创新信贷产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信贷产品进行创新,推出期限更长、办理更方便的扶贫贷款品种,为扶贫事业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扶持。四是完善农业保险。由政府部门牵头,大力引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提高农户的抗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工作积极性。首先,建立严密的绩效考核体系,增强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农信社要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将金融扶贫任务分解到基层的每一个网点,并严格进行考核。二是建立尽职免责的问责机制。对扶贫贷款的调查、审批、发放、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和明确,对在贷款发放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没有出现违规行为的信贷员,若其发放的扶贫贷款出现违约应认定为尽职免责情形,对信贷员免于处罚,进一步消除信贷员的心理包袱。

作者:卿柱刚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