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邵阳
聚焦
县区
教育
财经
健康
评论
专题
报史馆
公告
关于我们
首页
>
财经
>
银行
银保产品,姓“保”不姓“银”
时间:2010-08-27
来源:邵阳日报
大
中
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本来要去银行存款 ,却稀里糊涂地从银行“买”回了一份保险 ,成了一名投保者。
8月11日 ,本报在八版刊发了《存单变保单 ,市民很反感》一文 ,引起众多读者的反响。
申女士购买的究竟是一份怎样的保险 ?这份保险与银行有没有关系 ?这种产品的收益一定会高于储蓄么?通过了解 ,原来 ,申女士购买的是一份银保产品。
银保产品 ,顾名思义 ,就是在银行里面销售的一种保险公司产品 。银行保险由于其简单快捷 ,集保障和收益于一体 ,近年来发展迅猛。
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一季度 ,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3547亿元 ,其中银行保险保费收入达1800亿元 。如今 ,只要你走进任何一家银行营业网点 ,大多能看见摆放在营业厅中的银保理财产品宣传单 。很多原本去银行存钱的市民,因看到其比银行存款年收益高 ,很可能就冲动地进行购买。
在老百姓的眼里 ,银行是存放资金最安全的地方 。因此 ,对银行销售的产品 ,不管是银行理财产品 ,还是银保产品 ,他们都信任有加 。特别是有些银保产品保单内的现金价值 ,会跟随利息走势而变动 ,部分市民误视其为 “储蓄”而购买。
然而 ,银保产品却姓 “保”不姓 “银”。不论功能 、收益还是风险 ,银保产品都与储蓄存在很大差异 ,不能相互代替 。保险公司只是利用银行星罗棋布的渠道 、网点进行销售 ,银行并不直接经营 ,保险公司与客户签订的保险合同也与银行无关 。如果合同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 ,市民也只能与保险公司协商解决。
“作为银行的一项中间业务 ,银行渠道很容 易‘跑量 ’,这是很多保险公司设法进入银行渠道的重要原因 。”据分析 ,正是在业绩考核的重压之下 ,部分银行销售人员出现了销售误导行为 ,包括 :夸大保险合同利益 ;不谈风险或只是一句话带过 ,风险揭示不到位 ;强制或诱导不合适的客户购买保险 ;故意将保险产品混同于银行存款或基金等其他金融产品等 。这不仅不能满足客户实际的投资和保障需求 ,反而容易造成纠纷。
“客户是银行的 ,不管是银行销售人员 ,还是保险公司驻点人员 ,无论谁销售误导 ,都会伤害客户的感情 ,影响银行的诚信形象 。”市内某银行高管人员王先生认为 ,目前市场上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业务确实存在着或多或少不规范的现象 。要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银行 、保险公司和监管部门等多方努力 。具体到银行方面,必须对行内职员和保险公司驻点银行人员进行规范管理 。首先要转变银行职员的销售观念 ,应从客户的需求出发销售产品 ,引导客户树立风险意识 ,从保障的角度为他们推介产品 ,在销售过程中 ,如实揭示银保产品的性质、收益组成 、条款和责任 ,做到诚信销售 。对于保险公司的驻点人员要严格要求其言行 ,避免以银行职员身份对客户进行误导销售 。其次 ,聘请专业保险经理人开展银行内部保险知识 、营销技能培训 ,提高销售能力和专业水平。
有关人士告诉记者 ,虽然银保产品收益相对稳定 ,但切不可将银保产品当成储蓄 ,银保产品和银行储蓄有非常大的区别 。像银行储蓄可以随存随取 ,而银保产品如果在合同期内退保的话 ,投资的本金将有较大的损失 。因此 ,要求资金流动性高的投保人应避免购买此类保险。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 ,几家银行都有类似的“中间业务”,其存期通常为5年,大多强调高于银行同期利率,但如果提前支取,则要付出较高额的手续费,也就是说如果中途退保,有可能本金都无法全部收回,并且一些产品在5年期内为“部分灵活支取”,因此,这项业务并不同于银行定期存款 。正如部分购买银保产品者所说 ,当时银行工作人员告诉他这一产品是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的,并没有说清是代理 ,而且也没说清利率和风险性 。有消费者认为 ,银行工作人员在误导自己,自己购买理财产品是出于对银行的信任 ,如果知道是保险产品 ,肯定会多加考虑。
理财专家提示,原来银保产品多为1年期、3年期,而现在已有5年期、10年期的产品,这就要求把保险产品当做储蓄来购买的消费者,在购买前一定得想清楚,这笔钱是否可以坚持这么多年不用。因为如果没有到期就取出的话,不仅相当于损失了利息,还会损失本金。这对于对储蓄非常依赖的客户而言,是很难接受的。
作者:谢文远
相关稿件
邵阳
邵阳市召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调度会
邵阳市召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调度会
邵阳市召开“十五五”规划编制基层代表座谈会
扎紧学生防溺水安全网 守护青少年生命安全
严华在市区暗访督导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
严华在市委群众来访接待中心接待来访群众
专题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文化中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