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银行
存单变保单 市民很反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当你在银行存钱时,时常会碰到一些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向你推荐某种理财产品,或许,当时你只是单纯地想存一笔钱,然而,不经意间你的存单变成了保单。存单变保单,不能简单地说被骗,毕竟一个保险合同的生效,必须有你的签字。近日,一些老年人打电话到报社,称他们遭受了“愚弄”,自己的存款变成了太平人寿的保单。我们不能说这是陷阱,但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却发现,太平人寿业务员的营销手段,着实让人不敢苟同。
    7月28日 ,市民申女士拿着一份2008年便已经签订的太平人 寿“盈利多2007”保险单和一份28日 的《邵阳晚报》找到记者 ,称自己在2008年5月底时 ,也遭遇到报纸新闻中所报道的类似情况 ,并希望通过记者向该保险公司询问 ,是否可以取回2万元的保险金额?在见到邵阳晚报7月28日三版登出的一 则《“教育储蓄”怎是保险合同?》的新闻后 ,申女士十分着急 。在2008年5月25日 ,申女士到银行存款时 ,也遇到了市 民“黄海军 ”类似的情况 ,本想存钱的她 ,在保险公司驻银行保险业务员 的“热情服务”下 ,买下了20份保险共计20000元 。当时 ,在柜台办理这项业务时 ,当她得知自己填的是一份保险单 ,本欲作废 ,但在这时 ,该银行一朱姓柜员 ,向她塞出一张个人名片 ,并告诉申女士存这项保险业务和把钱存在银行是一样的 ,反正三年之后可以取出 ,利息还高些 。见到银行的人员都如此说 ,一向很相信银行的申女士就签下了这张保单 。如今在她看来 ,心里有两点想法 :第一是在保险单和合同上都没有注明三年后(2011年5月26日)可取出的字样 ,即使三年后可取出 ,会不会有很多麻烦的手续 ?是不是可以像在银行取钱那样方便 ?她实在很担心 。第二是她觉得当时保险人员有冒充银行工作人员之嫌,利用她对银行人员的信任 ,向她朦胧推荐了保险 ,而身为银行职员的朱某更是在一旁帮腔 ,使得她买下了这份保险 ,大大降低了银行在她心中的信任度。
    就申女士的这种情况,记者近日前往某银行亲身体验了一次。一进门,就有两个身着白衬衣蓝短裙工作装的保险公司职员站在排队取号机旁边,热情地接待市民,询问市民要办理什么业务,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银行职员。当记者说要存款时,一个保险职员就领记者到大堂经理那里去填单,借此机会,她开始向记者推销起一种业务来。一番体验过后,记者谢绝了她的推荐,坐在银行大厅观察着这两个保险人员的举动,发现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她们推销保险的对象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市民;第二,她们喜欢站在办理业务柜台处看市民办理业务,市民在输密码时,她们也不回避,很多市民表示反感。市民蔡女士发牢骚道:太没规矩了,站柜台这么近,银行的人也不管管。后记者拿出申女士的这张保险单向大厅内一保险人员询问,该保险人员称她不是太平人寿的职员,但是她了解这份保险,保险金额三年之后可以取出,并且还有较高的利息。
    《邵阳晚报》在7月28日《“教育储蓄”怎是保险合同?》一文中提到的推销保险或者理财产品要尊重客户知情权这一点 ,确实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优质服务 ,最基本的就是这个知情权 。对此 ,本报将继续关注。
   
作者:朱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