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银行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发展纪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曙光初现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彭青林 实习生 许姗姗

  一道曙光冲破了琼中山林间迷蒙的雾霭,天渐渐亮了。熹微的晨光勾勒出山林中农民忙碌的身影:采桑喂蚕、采蜜、割胶、喂山鸡、种南药、种水果……在琼中,农信社小额信贷项目全新的资金、技术、理念推动着农民们侍弄庄稼的一举手一投足。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两年来,遍布全省的388个服务网点如血管一般深深地扎入琼州大地,将资金和其他服务源源不断输送到山乡渔村,有力地支持了“三农”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海南发展银行关闭10年后,海南终于又有了一家自己的地方金融机构。这对于一个摆脱了泡沫经济创伤,正待扬帆远航的省份来说,无疑弥足珍贵。两年来,省农信社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渐显身手,特别是一系列支农惠农金融产品成效明显、影响卓著。对此,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评价说,海南农信社展现了中国“草根金融”的一道曙光。

  发展之中见曙光

  从全国倒数第一到正数第一

  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挂牌两周年之际,一份来自中国银监会的资料显示,2008年度海南省农信社资产质量改善等主要指标进步度在全国中小金融机构排名第一。

  这个第一,足以让人感到惊讶。放在两年前,省农信社呈现给人们的除了迷茫就是失望。

  光全国倒数第一的头衔就有一大串:全国最后一个参加改革、最后一家挂牌的省农信联社、资产质量最差、历史包袱最重……从倒数第一到正数第一,省农信社走过一段艰辛的历史。

  1999年,当时省内唯一的地方金融机构海南发展银行在泡沫经济的冲击下被迫关闭,在海南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一个难以抹去的阴影。海南其他金融机构同样伤痕累累,农信社也不例外。

  对于金融企业状况的描述,财务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硬指标”。截至2009年7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195.19亿元,比挂牌时增长81%;各项贷款余额109.03亿元,两年来增长93.11%;不良贷款余额22.36亿元,不良率20.51%,下降45.06个百分点。2009年1-6月,海南全省农信社轧差盈利,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首次扭亏为盈。

  两年之间,省农信社面貌焕然一新。

  时间回到2007年8月10日,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挂牌的日子,老天爷用一场风雨作为贺礼。在风雨中为省农信联社揭牌的省领导也巧借这场风雨作贺:“风生水起,财源广进。”

  今天,站在两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回望,两年来省农信社的改革历程似乎都在那一天的风雨中得到了最好的注解。走过风风雨雨,方迎来风生水起。

  面对两年来脱胎换骨般的变化,农信人并没有陶醉,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即使在取得这样的进步之后,省农信社的整体财务指标还远没有变得“漂亮”。规模小、基础差,农信人依然任重而道远。审慎开拓、稳健创新、快速持续发展,是农信社追求的目标。

  “这点成绩不值得骄傲。海发行的关闭是一面镜子,天天照着我们,让我们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管理银行,笑到最后才是赢家。”省农信联社理事长吴伟雄说。

  改革之中见曙光

  管理、产权、服务,改革“三箭齐发”

  问君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如果你不是飞上月亮而是来到琼中,竹朗村会捧出柔滑的蚕丝,上水村会捧出甘美的蜂蜜,番道村会捧出七彩的山鸡。

  这些都是全县闻名的农民致富“法宝”。还有一个“法宝”更有名,就是农信社的小额贷款。正是在小额贷款的扶持下,这些原本封闭落后的山村变成了特色经济专业村。在琼中,农信社贷款余额占全县同业市场份额的79%,其中涉农贷款占全县同业市场份额的74%,是当地当之无愧的服务“三农”主力军。省政府明确要求在全省推广小额信贷“琼中模式”,目前,省农信社累计发放小额贷款24亿元,惠及农户19万户。海南已成为全国小额信贷方面发展最好、增长最快的地区。

  小额贷款,一个世界性金融难题。为什么一个刚刚起步、实力弱小的地方金融机构能做好?


  吴伟雄说,服务“三农”是农信社的“天命”,农信社的优势在农村,增强对“三农”的服务功能是农信社改革的核心要求,让600万海南农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质化的金融服务是省农信社坚定不移的目标。

  多少年过去了,这个目标从未改变,其内涵却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变与不变之间,彰显出农信社的魅力;“易”与“恒”相生,海南农信实现了“涅槃”。

  能力变了。今年6月,省农信社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上线,主机系统处理能力提高20倍以上,网络通信居全省前列,海南农信业务办理由“乡间土路”步入“信息高速路”时代。

  业务变了。省农信社目前已开发出“一抵通、一龙通、一卡通、一本通、一小通、一网通”六大产品线,开发并加入“农信银”全国联网系统、“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反洗钱系统、个人征信系统、跨行结算大小额支付系统、公民身份核查系统、非税代收系统及支票影像系统等多种服务功能。

  管理变了。挂牌以来,省农信社制定了涵盖信贷、财务、稽核等方面共计48个“激励有效、约束严格、权责明晰、奖罚分明”的内控制度。省农信社全员建立放贷收款责任制,“无责放贷”变为“三包四挂”,即贷款包放、包管、包收,新增贷款与工资、股金、风险金和职务升迁挂钩,形成薪酬和效益、业绩联系的正向激励机制。

  “这些都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农信社的老员工无不感慨。过去,农信社的不良贷款高达65%以上;重组挂牌两年来,新增贷款的不良率一直牢牢地控制在2%以内。

  在海南的一些乡镇,农民已经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在农信社的ATM机上取款,用POS机刷卡消费,坐在家里缴纳水电费;几个指头一按,就可以将在外打工攒下的财富从全国各地方便快捷的寄回家里。通过53万张“大海卡”,远程支付、代扣代缴、通存通兑、24小时取现等“城里人”才能享受的服务纷纷落户琼州乡村。

  国务院对全国农信社改革的要求中有三句话: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好的服务来自严格的管理,有效的管理离不开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两年来,省农信社一步步走向改革的“深水区”。

  去年底,省农信社成功申请发行了20.96亿专项央行票据,为农信社改革卸去包袱、轻装上阵。

  2008年12月2日,全省首家县级统一法人农信社在琼中诞生,县、乡两级法人体制开始向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的产权制度转变。统一法人改革不仅使琼中联社成功增资募股6000万元,还为联社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三会一层”法人治理结构,即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打下了良好基础。

  省农信联社主任利光秘说,法人治理结构的转变,意味着农信社向现代金融企业迈了了一大步。

  全省农信社统一法人改革由此拉开了大幕,有条件的联社还将建立农村商业(合作)银行。目前,海口城郊联社的募股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白沙、三亚等联社的产权制度改革也在进行中。

  思路之中见曙光

  有人才就有钱财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归根结底,人是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省农信联社领导班子意识到,和企业本身的改革相比,思维方式、氛围、文化等人的变化甚至更为重要。

  “有人才就有钱财。”从这样的理念出发,省农信社不仅把吸纳和留住人才当作短期内实现扭亏为盈的有效手段,而且提升到了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两年来,省农信社先后招聘大学生近1000人,研究生、博士生超过100人,律师、注册会计师超过20人,其中不乏北大等名牌大学毕业生、海归等高素质人才,成为优秀人才加盟汇集的“洼地”。

  北京大学硕士、律师胡莉就是其中之一。“农信社提供的广阔平台是其它地方所没有的。”现在,年纪轻轻的她已经是海口联社法律合规部的总经理。

  更年轻的吴穹两年前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毕业来到省农信社,主动要求成为最早的3名小额信贷技术员之一,在琼中、屯昌的乡村一干就是400多天。和吴穹一样,300余名小额信贷技术员活跃在海南的乡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致富输送金融“血液”。刘明康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也有自己的尤努斯,而且不比别人差。”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省农信社着力建设良好的服务氛围和企业形象。过去,一些人为了某些目的,时兴给上级送红包,这既败坏了风气,也搞垮了企业。吴伟雄上任伊始,就狠刹这股歪风,他指出:“一个企业如果是下级给上级送红包,这个企业离跨台就不远了;反过来,上级给工作突出的下级发红包,企业就一定能兴旺发达。”社里公开向社会发布“阳光贷款”承诺,除收取利息和费用以外,实行“零成本”发放和管理贷款,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等行为或现象;推行微笑服务和优质服务,推行限时办结和分类办理。如今,靠出色的业绩赢得领导青睐、靠过人的能力脱颖而出的清风正气,在省农信社蔚然而兴。

  一手抓人才,一手抓管理,为省农信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国内其他省份的农信社改革过程中,各省一般都拿出至少10亿元的资金或资产支持农信社弥补历年亏损。在海南省农信社改革开始时,省领导明确表示:海南财力有限,省里拿不出那么多钱,但会把扶持政策给足,最重要的是要靠自己寻找出路。两年过去,吴伟雄和他带领的团队初步找到了一条企业发展壮大的“出路”,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在初现的曙光映照下,前方的路愈加敞亮。在风雨中起步的省农信社,将迎来风和日丽的明天。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