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生育险在中国:给生孩子加一道防线,为何难以如愿

【时间:2018-01-04 07:32】【来源:财经【字体:

在北京一所大学任教的甄东彦(化名),最近动了要二胎的念头,已经是37岁的高龄产妇了,她担忧生产前后的并发症和宝宝的健康风险。

甄东彦的“纠结”并非孤例。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更多的高龄产妇加入生孩子的行列,这也是一个新生儿缺陷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妊娠糖尿病发生率等偏高发的群体。

在职女性都有基本的生育保险,遗憾的是报销的医疗费用有限,无法覆盖生产意外、产妇妊娠、新生儿出生缺陷等。甄东彦查了一圈商业生育险,想保大人也保孩子。

然而,交几百元保费、最高几万元保额的母婴险种罕见踪影;而动辄交纳数万元的高端生育险,对于工薪家庭的甄东彦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甄东彦的艰难抉择,正是大多数准妈妈们的困境,在现有的生育保险“货架”里,准妈妈们该如何掂量着“钱袋子”与自身的需求,给自己和孩子加一道防护?

一道防线

5年前,甄东彦在北京生第一个孩子时,自费不到1000元,社保为其报销了1400元的产检费用和2000多元的住院生产费用。此外,她还得到一笔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

社保生育险属于强制性保险,由用人单位每月按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缴纳,个人没有资格缴纳,这导致非正规就业的及就业单位不愿为其缴费的妇女,享受不到生育保险待遇。截至2016年底,全国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84亿人,其中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仅900多万人。

不仅如此,不少异地就业的女职工,即便用人单位缴纳了生育保险费,受限于户籍制度及劳动关系的相关规定,并未享受到生育保险提供的保障,仅这部分人群就达近5000万。

在意识到上述问题后,2017年1月,国务院发布两险合并试点方案,在试点地区,生育保险基金并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一征缴。这意味着,只要参加了城镇职工医保,就自然获得生育保障的相关权利。借助医保这个载体,或可实现生育保险对城镇职工的全覆盖。

然而,即便两险合并能在全国顺利铺开,保基本的生育社会医疗报险仍不能“保全面”。整体来看,社保生育险赔付限额相对较低,涵盖范围为部分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等。

可超出规定的医疗业务费和药费等由个人负担。

不同地区,对于社保生育险的保险额度差异很大。例如,贵州省生育险对于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定额报销标准为4400元,而围产期严重并发症治疗的定额报销标准为5000元。而北京并未规定明确数额,只是规定“住院分娩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医疗费用按项目付费。”

甄东彦在生一胎时没花多少钱,可身在湖北襄阳的李可,在当地一家二级医院支付了7000元的孕期检查费和顺产费,按照当地医疗保险管理局的规定,她只拿到了1300元的报销费用。

生孩子始终是喜悦之事,但额外多出的费用,对于一般的家庭也是不小的金额,更别提一旦有什么意外发生,医疗费用会升至数万、甚至几十万元。

并且,父母一般会在新生儿出生一段时期后,才能为其购买意外险、医疗险、少儿重大疾病险等商业健康险。可在出生与购买保险之间会有一段空白时期,这段时间便成为婴儿的无保障时段。

在种种不适之下,保险意识觉醒的人们,开始转而求助于商业生育险。

有需求,没市场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显示,备案的母婴保险产品只有103个,多以健康险、意外险形式存在,可大部分产品已经无迹可寻。商业生育险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尝试“出头”,迟迟无法打开局面,时不时出现产品下架、停止销售的现象。

国内的商业生育险一般以母婴险命名,主要有两种形式:母婴险和附加型母婴险。后者通常是在投保女性健康险和寿险后附加投保,保险期限和缴费期限相对较长,投保年龄限制较小。而单独投保的母婴险,保险期限一般只一年,或截至产妇分娩后出院。

2015年10月,二孩政策全国实施,与母婴相关的市场全面爆发,保险产品也相继问世,部分产品将投保年龄上限从40岁提高至45岁,将想要搭乘二胎末班车的高龄产妇囊括其中。然而,在保监会许可的保险网站“新一站”上,针对母婴健康的保险产品仅有4个。

中国平安的“母婴卫士”,原本将20至45周岁、未怀孕或已怀孕但孕周未满28周的女性作为第一被保险人,将新生儿作为第二被保险人,保障范围包括孕妇流产、孕妇妊娠疾病、新生儿先天性疾病、新生儿疾病身故等。如流产保险金的保障金额为100元;妊娠疾病保险金、先天性畸形保险金、新生儿疾病身故保险金的保障金额为1000元,合同内赔偿金额为保障金额的10倍。

如今,该产品已不在保监会的产品备案名单中,在京东金融网站上,收取350元的升级版A计划也已显示“售罄”。平安健康相关负责人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母婴卫士停售主要系公司产品规划调整,后续会根据市场和用户需求进行规划。”

泰康人寿针对母婴开发的保险产品“e康妇婴疾病保险”,目前在保监会仍可查到,但2017年3月底发出停售通知后,泰康人寿的官网上已经无法查到该款产品。“最近不少顾客咨询这款产品,产品停售主要是由于公司产品调整。”泰康人寿的工作人员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未介绍更详细的停售理由。

低保费、高保额及高赔付率,使商业生育险不受保险公司待见。

国内商业生育险大多是给付型赔偿,只要被保险人发生相关的意外,保险公司就要按照保单规定给予赔付。如市面上的一款生育险,投保人付200元左右保费,投保额10万元,那么即使被保险人不幸发生了较轻微的意外,也可在10万保额范围获得赔付。

单独销售的生育保险,一般只有准备生育的消费者才购买,交一年保险费后,就等着报销,一般投保者在生育过后便立即停交费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锁凌燕的研究团队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孕妇的心态是“生孩子就一回,只要有产假、收入补偿,其他费用就不太在乎了。”

年轻产妇购买商业生育险的意愿较低,但高龄产妇投保意味着较高的赔付率。高龄产妇的问题相对集中在辅助生殖和妊娠并发症等方面,约有一半的产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妊娠并发症。有资料显示,妊娠高血压在高龄孕妇中的发生率比适龄孕妇高出2到4倍;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的发生率更是比适龄孕妇高出3倍以上。

可妊娠并发症是商业生育险的一个“警戒区”。商业生育险中对于妊娠并发症大多有着明确的种类限定。

在一款价值350元的生育保险中,包括5种明确的妊娠并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侵蚀性葡萄胎、胎盘早期脱离、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及羊水栓塞。针对妊娠并发症最高赔付10000元。

虽然,商业保险中的赔付额相对较高,最为常见的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子痫前症等,往往并不在价格低廉的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之内。相比之下,基本医疗保险对于妊娠并发症种类限定较少,新生儿的疾病也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之内。这让商业险在社保面前,没有太大的竞争力。

“即使高龄产妇有着更多的投保需求,一定价格的商业保险都不太可能从保障内容上对其有更多的倾斜。”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告诉《财经》记者。

对于这类短期保险产品的发展,资本市场的环境也起到相当的影响。“保险公司往往需要通过投资来弥补承保亏损,因此一个发达的保险市场需要稳健的资本市场作为基础,而我国资本市场的波动增加了保险公司实现收益的困难,对于像商业生育险这一类赔付率偏高的产品就更加容易放弃。”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保险学系主任王绪瑾表示。

两难之下,保险公司为了分散风险对生育险产品做出了诸多限制。

《财经》记者梳理发现,保险公司对于生育险的限制主要有两种,一是限定投保时间,另一种就是将生育险作为附加险。除了怀孕未满28周方可投保的时间限制之外,还有一种时间限制为“等待期”。即在保险合同生效一段时间内,保险公司不负赔付责任。此外,附加型生育险通常在投保女性健康险和寿险后附加投保,保险在期限和缴费期限相对较长,投保年龄限制较小。

对于产妇来说,商业生育险的吸引力有限。“消费者购买商业生育险,大多是想从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如今的保险产品难以满足这一心态,导致整个市场有需求、没市场,咨询的多、购买的少。”某保险经纪公司经纪人王大伟告诉《财经》记者。

高端险种渐开局面

2017年8月2日,23岁的刘畅购买了一份“精英医疗计划”保险产品。这是一款孕前险,刘畅在第一年缴纳5万多的保费,第二年需缴纳6万多。前几天,刘畅在香港花2万多配了一副眼镜,由保险公司全额报销。

该产品是由国外保险公司管理、国内某保险公司承保的高端保险产品,限额为9.45万的顺产费用、18.9万的剖腹产、100%赔付的并发症治疗费用,连同常规门诊费用,健康检查、疫苗接种等预防性治疗费用,以及牙科治疗、住院费用等林林总总,共计6300万元的最高保额。配眼镜费用也包含其中。

对于更加灵活的高端生育险,不只是怀孕前有合适的产品可以购买,孕中也有相应的产品。某公司推出的已孕版个人全球医疗保险,18岁-29岁的消费者花费5.3万元,可以得到最高1万元的顺产、产前检查费用,最高100万的生育并发症费用,最高100万的新生婴儿护理等最高200万元的报销额度。

在普通生育险市场端难以突破之时,高端生育险正打开局面。通过梳理市面上高端保险产品,《财经》记者发现,国内针对孕产生育的高端医疗保险,多为国际保险企业的产品,或同国内企业联合推出,一些产品将与新生儿自动免费纳入保险作为其卖点。

王大伟告诉《财经》记者,二胎政策放开后,高端生育险产品的咨询量与购买量稳步提升。“大多数是去北美或者私立医院生孩子的,高端保险产品可以为她们报销大部分费用。”这部分消费者往往更加关注生育报销额度,对于其他门诊额度与住院报销额度不甚关注。

如今有渐起之势的高端生育险,也一度备受国人保险心态的“煎熬”。

“来咨询的客户中,70%的人是抱着占便宜的心态来的,交3万的保费、想拿到6万的报销额度。”王大伟说。生育险属于健康险,是把生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疾病来看待,其必然发生的部分费用,为保险公司设计产品留下了难以摆脱的赔付责任。

国内某保险公司与一家保险经纪公司,曾共同推出一款高端生育险产品,客户两年交付3万多元的保费,便可在和睦家医院拥有10万元的报销额度。“这是一款亏本的产品,目的是为了抢占市场。抱着占便宜的心态前来购买的多了,保险公司难以对其继续支撑下去,就停掉了。”王大伟说。

而为了应对国内保险客户不爱对生育险续保的心态,近两年,不爱涨价的高端生育险产品纷纷涨价,其中BUPA公司面向国内的一款产品涨了20%。美国IMG保险公司的某款产品,针对大陆消费者设置了24个月超长等待期,而在其他市场只是10个月。

可即便如此,高端生育险产品仍然受到高收入人群的青睐。到海外生子的投保者,凭借一张规定了门诊上限、住院上限、保障范围的理赔卡,便可以到合作医院刷卡支付;如果用现金支付,还可以享受一定的费用折扣。

高端生育险蹚出的路,或许给国内整体商业生育险以启示。

“商业生育险,如果是给正常的生育提供保障,意义不大;对于商业保险来说,非正常的费用开支,更像是一种意外险。”南开大学金融学院保险学系教授朱铭来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要清楚商业生育险要干什么,是针对意外的小概率的特殊风险,还是想面向特殊人群、让其享受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生育是一种可控的故意行为,保险是损失补偿。无论是低端还是高端的商业生育险,国内市场都还需培养。据锁凌燕分析,国内消费者对于健康险的意识已经觉醒,但尚未成熟,理财、储蓄类的保险产品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商业生育险产品要有兼容性,如果只是针对产妇的妊娠并发症的话,有购买意向的产妇患病风险较大,保险公司盈利空间会很小。最好能跟其他的主险加起来卖,对客户进行二次开发”。

眼下商业生育险的市场有限,但需求仍然居高不下。如何把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与消费心态,是制胜的关键。

(《财经》记者 孙爱民 辛颖/文 王小/编辑)

(本文首刊于2017年12月4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李春香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